182016-04

人民网深刻解读第七届筑巢奖变革 携手广大设计师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版“普利兹克”

发布者:筑巢集团     

 
       4月15日,人民网发表文章《筑巢奖意欲打造中国版的“普利兹克”》。文章阐述了“筑巢奖”在经过七年六届的积淀后发生的重大变化——启用“组委会制”保障奖项纯粹性、携手IFI提高国际影响力、更关注青年和民生、更关注设计师的设计实力,并深刻解读了“筑巢奖”进中求变,主动对“体制”动刀的深层次原因——携手广大设计师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版“普利兹克”,推动中国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人民网发文:《筑巢奖意欲打造中国版的“普利兹克”》 (2)
人民网:筑巢奖意欲打造中国版的“普利兹克”
 
原文转载如下:
 
       近日,第七届筑巢奖作品征集全面启动,本届筑巢奖的国际化变革引起了设计界关注。
       
       筑巢奖创立于2009年,经过七年六届的发展,以赛事参与的广泛度,评审机制的公正性,获奖作品的引领性,奖项外延项目的学术性奠定了其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顶级赛事的地位,具有了与国际奖项分庭抗礼的实力。从第七届筑巢奖一系列“体制”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到中国室内设计界的决心和作为,将筑巢奖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奖,改变中国室内设计奖项缺席国际舞台的现状。
 
图片:第七届筑巢奖启动 (2)
第七届筑巢奖启动
 
“组委会制”,保障筑巢奖纯粹性

       本届筑巢奖最大的变动,首先是第七届筑巢奖从“体制”上对自己动刀,颇有“壮士断腕”之慨。过往六届都是官方主办,今年起彻底变革为“组委会制”,这是国际赛事中的惯用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赛事的公平和公正。谈到这次制度大改的初衷,筑巢奖组委会主席方晓风表示:“国际上的权威奖项多是非官方化的,来自于独立机构,像有着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玆克奖甚至是来自于个人的发起。筑巢奖想要蜕变,在国际上更上一层楼,就必须改变。变革后的筑巢奖由国内外顶级设计院校、行业组织、设计单位联合支持,避免了一方主导可能带来的发展主观和片面问题,也从根本上杜绝了企业的商业诉求影响,这使得筑巢奖更加纯粹和权威。”
 
IFI的加入,为筑巢奖增加国际权重

       从组委会成员单位上看,本届筑巢奖的学术性、权威性及国际性在同类赛事中首屈一指。除了“米兰理工大学”这样的顶级国际学术机构外,也有国际建筑及室内设计师联盟(IFI)这样的国际行业组织加盟。筑巢奖的此次国际合作,并非以邀请国外评委就冠以“国际化”,而是通过IFI独一无二的国际资源优势,为参赛设计师提供一个国际交流及学习平台。未来的筑巢奖,将会有境外设计师与中国青年设计师同场竞技。除了实现双向文化交流,中国的青年设计师也会受到IFI全面关注,从而开拓出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当然,IFI作为国际设计组织,能为筑巢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不止于此。
 
关注青年、更贴民生、更具实用性

       在参赛年龄上,本届筑巢奖参赛设计师首次限定45岁以下人群,因为他们是中国未来室内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组委会希望挖掘新生力量,并使他们快速成长为中国设计的中流砥柱。同时,在作品类别上,也做了一定的瘦身, 关注当下中国人生活居住方式,在商品房/公寓大类下增加了小户型和养老保障性住房设计类别。从中可以看出,“组委会制”让第七届筑巢奖为促进设计价值的转化付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正所谓 “一切设计都是为了人类的栖居。”
 
拒绝方案类,注重设计实力
 
       筑巢奖在作品提交形式上,也制定了严格的作品申报规范,且只能提交已建和在建项目参赛,拒绝方案类设计作品。此举可以看出,变革后的筑巢奖更看重职业设计师的设计实力,这份实力的具体体现不仅是设计本身传达的设计思想,更是看重设计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多少,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落地。
 
       “第七届筑巢奖是在七年六届基础上的一次国际化转型,普利兹克奖之所以受到追捧,正是由于其无商业诉求的组织机构,公正规范的评审程序,代表行业权威的评审团体造就的,筑巢奖也将携手设计人共同打造中国自己的普利兹克,推动中国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筑巢奖组委会主席说到。